新洲日报评论家,郑丁贤对“巧克力”的看法,看得我鼻子酸酸的。。
“15马来西亚”短片,播了两部。如果问说看到了甚么,我的回答是“自己”。
雅斯敏阿末的遗作《巧克力》,经营杂货店的华裔家庭,母亲要男孩(儿子)离开“这里”,因为“这里”不属於你,留下来没有前途。
男孩则因“这里”还有很多朋友,不愿离开;他反而置疑母亲要他走,是否因为母亲有了男朋友。
爭吵中,一位包头巾的马来少女来到杂货店买电池和巧克力。男孩被温柔的少女吸引,氛围缓和下来。
突然间,母亲尖锐的声音从后头传出:“你和那个马来婆讲这样久干甚么?”
气氛一时又僵住,少女少带了5分钱,男孩冷酷的把巧克力拿回来。
少女失望的离开,男孩想要追出去,把巧克力给她;这时,母亲的声音又响起;男孩打消念头,留下一些空白、遗憾。
就是这么一个2分多钟的小故事,或者,还不成为故事,只是一个片断。
这可以是故事的片断,也可以是社会的片断。
雅斯敏抓到了很多大马华人的疏离感,以及情感的矛盾。
“这里”没有给予公平的机会,不会有前途。离开“这里”,是最好的出路。
然而,男孩对“这里”是有感情的。其他地方固然提供了奖学金和发展的机会;但是,那是一个陌生的地方,缺乏情感的联繫。
马来少女的出现,是一种触媒,代表了社会关係的连接。
不过,这种触媒只產生短暂的作用。母亲的声音,代表社会固有的成见,也是一股抗拒改变的力量,把一切带回原状。
看完之后,有一股凝重的感觉。
大家都不喜欢那位母亲的谈话(母亲始终没有现身,只听到她的声音);但是,几乎每个华人家庭,都带有这个影子。
大家也为男孩觉得遗憾,他应该更热情一些,不需要自我保留,自己设限。
的確,华人生活在马来西亚,太多瞻前顾后,碍手碍脚的想法;担心这个,害怕那个,尤其表现在社会和政治生活。
所以我说,大家可以从短片中看到的是“自己”。
雅斯敏的这部短片,是她观察到的华人生活在大马社会的矛盾;她没有提出方向或结论,或许她也没有主张。
她只是把问题点出来,让大家去思考。
Comments
Post a Comment